表1:2012年批准的药品情况注:以受理号计(下同)。
面对这些问题,武汉坚持有步骤、有规划地发展生物产业,抓住全球生物产业研发服务外包的机遇,走产业创新的高端路线,向新技术新产品寻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武汉凭借14位生物领域两院院士的优势,利用人才特区的优惠政策,4年共5批次引进海内外高端生物人才团队168个和院士项目10个,其中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担任发展顾问。
湖北武汉紧紧抓住这一新机遇,重点建设六大平台,全方位地通过政策扶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把生物产业打造成支柱型产业。六大平台合力提供产业支撑武汉的生物产业能在短时间成长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极,得益于技术、服务、创业、信息、融资、人才等六大平台所构筑的坚实基础。曾为美国血液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的血液病专家黄士昂说,目前他担任执行总裁的康圣达公司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医学特检机构。短短四年多的时间,生物城聚集了400余家企业,引进辉瑞、拜耳、赛默飞世尔等6家世界500强,产业产值已经突破400亿元,生物产业将成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继光电产业后的又一千亿级产业。武汉打造六大平台助力生物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型 2013-04-02 10:33 · johnson 湖北武汉重点建设六大平台,紧跟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潮流,全方位地通过政策扶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推动光谷生物城的发展,努力将生物产业打造成支柱型产业。
全国最大的医学特检机构康圣达扎根,亚洲最大医药CRO企业药明康德在武汉设立了华中地区唯一研发生产基地,九州通医药集团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的民营医药物流企业。集聚后发优势塑造产业发展环境在国内各地生物产业基地竞争愈演愈烈之际,起步较晚的武汉市生物产业却能跑步前进,2012年实现生物产业总收入达750亿元,同比增长32.67%。在个别地区,个别抗癌靶向药物已经进入了医保。
对于价格问题,阿斯利康拒绝了《21CBR》的采访。直到现在,靶向药物在中国被批准上市的品种仍不多,绝大部分由国外入口。直至截稿前,记者访问过的肿瘤医生和药企人士,都承认靶向药物有被滥用的现象,有的更认为商业利益是推动滥用的可能性之一。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杨学宁,则把靶向药的滥用归结为多方面的原因,譬如病人畏惧化疗,盲目碰运气,医生的专业水平不足,等等。
2010 年,易瑞沙在中国已被引入肺癌治疗的一线方案,其相对简单的治疗方式(口服)、相对较小的副作用,也在中国的病患群体里建立了知名度。药企高层认为这样才有降价的动力。
有时候,一些患者由于经济的压力,原本有可能通过某些治疗手段控制病情,却选择了放弃。参与相关医保谈判的肺癌专家透露,为了控制试点的规模,广州在试点开始时规定,只有三家医院的医生有(开具经由医保报销靶向药物的)处方权。直到现在,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仍面临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中国肺癌治疗领域最顶级的专家齐聚北京,庆祝阿斯利康公司的抗癌靶向药物易瑞沙在中国上市8 周年。
不过,前提是癌症病人体内有靶点,即产生EGFR 基因突变为阳性。广东一家肿瘤医院的一名主任医生说,归根到底,只要以药养医的制度不变,经营还是医疗机构考虑的首要问题。但问题在于,患者的基因突变是小概率事件,一般只有约30% 的发生率,而靶向药物的治疗却不知不觉成为大概率事件,将靶向治疗的前提——EGFR 基因突变——遗忘,将用药的科学纪律遗忘。目前广州大约有五六千名肺癌患者。
如果说化疗是正常细胞和癌症细胞一起杀死的话,靶向药物则是精准地攻击癌细胞。在西方,制药公司连年来不惜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研发抗癌药物,这也成为了靶向药物价格高昂的最流行理由。
根据《21CBR》记者的了解,目前肺癌在中国每年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六左右,并以每年3%-5% 的速度增长。尽管有政策规定,超过500 元单价的药物在医院只能加价75 元,但各地在实际操作中的溢价空间并不相同。
有中国肺癌靶向药物使用第一人之称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以及金域、华大等基因检测机构的受访者都认为,目前这类基因检测仍普遍处在缺乏技术和收费标准的状态。他还记得一个女病人,恰好成为了这次试点的受益者,在吃了一年多的靶向药物后,跪在他的面前表示感谢——之前,很多病人告诉我可以用靶向药,只是买不起。为了公平,将来肯定要把试点推广到更多的医院,不然其它医院就会失去癌症病人的收益。知情者形容,进入医保的谈判过程颇为艰苦:为了防止进入医保后靶向药物的滥用,以大医院肺癌专家为代表的团队,制定了把靶向药物治疗纳入门诊特定项目范围就医及结算的规则,而其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必须要有基因检测的结果。然而,癌症治疗本身的个体化特征,为靶向药物在各种科室、各类患者身上的使用提供了空间。于是,滥用问题随之而生。
如同各种进口特效药,跨国企业至今仍以研发投入等依据,维持着药品的高价格。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公开表示,中国现有肺癌患者约300 万。
因为它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产生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事实上,跨国外企也在推动靶向药物进入中国医保。
浙江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国付向记者指出,肺癌常用的靶向药物,在欧美日早已进入了医保。另外一个设计是,患者不能同时享受靶向药和化疗药的医保优惠,目的是防止病人或家属把药拿到市场上出售。
《时代》周刊曾以封面报道神奇的药物来报道靶向药,这种口碑在近年也迅速地被放大。肺癌是中国日益高发的恶性肿瘤代表,给大部分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唯一一种国产肺癌靶向药凯美纳的生产地浙江,凯美纳被纳入医保目录;去年3 月,另一种由罗氏公司制造的靶向药赫赛汀也进了青岛市和江苏省的医保。这种增长得益于中国不断攀升的肺癌病例。
深圳华大的健康销售部副总监刘永强对《21CBR》记者表示,中国肿瘤医疗市场的规模超过了3000 亿元,而基因检测的市场容量能达到100亿元,前提是,患者都按规范去进行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决定了靶向药物在中国的潜在市场规模。
宴会厅大屏幕上打出了雄心勃勃的广告语:引领变革,成就未来。在中国,易瑞沙的好时机还在于当年有临床数据显示,其疗效在亚裔人群中要明显好于西方人群。
在吴一龙看来,只要患者能够受惠,试点就应该坚持下去。据消息人士介绍,从3 年前开始,阿斯利康等多家企业已持续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肿瘤药物进入医保的建议。
截至发稿日期止,广州市医保局以该事项仍在试点阶段为由,婉拒《21CBR》的采访。以易瑞沙为例,在记者的访谈里,数位肺癌专家、医企人士认为中国肺癌患者的总体基因突变率约30%。有跨国药企内部人士透露,进口靶向药物的价格成本,还包括约6% 的市场推广费用。目前,试点医院的数目已经扩大到五家,受惠的患者约500-600 名。
3月2日,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的大日子。与副作用明显的化疗相比,靶向药物尽管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最终生存率,但在提高适应人群生存质量方面,展示了有数据支持的明显效果。
即使是国产的肺癌靶向药物凯美纳,价格也不比进口药低多少。不过,有些一线医生对医保试点只抱有审慎的乐观态度。
每颗约550元的易瑞沙,在中国的价格递增过程如下:包括关税在内的各种税费约占成本的20%;给全国代理商和地方一级代理商分别占4% 和6% 左右; 从医院或者医院指定的药房出售时溢价约15%。据估计,易瑞沙今年在中国的销售规模将近10 亿元人民币。